201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大纲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时间:16-04-25
点击次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Cultivation of Ethics and Fundamentals of Law
课程代码:
学 时 数:总学时40(理论28 实践12)
学 分 数: 3
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
开课学期:春,秋
主讲教师:陈丽鸿 戴秀丽 路军 宋兵波 赵海燕 揭芳
编写日期:2014年10月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课程性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等院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自觉加强思想品德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法守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二、课程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理论学时:2学时
教学内容:
(1)大学生活的特点,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学风;
(2)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教学要求:
了解大学生活特点,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自觉培养优良学风;
认清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立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认识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及科学内涵;
认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理论4学时)
教学内容:
(1)理想、信念的含义、本质和特征;理想、信念和信仰的区别,理想与大学生成才的关系;
(2)人生理想的内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3)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实现理想的条件。
教学要求:
正确理解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明确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区分理解、信念、信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了解人生理想的内容;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自觉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把理想化为现实。
3.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课堂4学时,实践2学时)
教学内容: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内容,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2)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的内涵;
(3)做忠诚爱国者的具体表现。
教学要求:
把握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了解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认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明确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以及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的形势下更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理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了解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握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的基本要求,能把弘扬时代精神与弘扬民族精神有机结合起来;
自觉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作忠诚的爱国者,自觉维护国家安全;
4.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理论4学时)
教学内容:
(1) 人的本质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定义和关系,以及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的作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内容,科学的人生观与错误的人生观;
(2) 价值观的内涵,人生价值的定义和内容,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关系,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以及实现的条件,
(3) 自我身心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基本要求:
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正确认识人生目的对人生实践的重要作用,明确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科学的人生观,端正人生态度;
正确处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关系,正确把握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立志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正确对待人生环境,协调自我与各方面的关系,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掌握人际交往的合理原则,把握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并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5.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 (课堂4学时,实践4学时)
教学内容:
(1) 道德的界定、本质、功能、作用、起源等;
(2)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意义,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内容,对待道德传统的态度;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关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基本原则,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4)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重点。
教学要求:
理解道德的涵义,全面正确地把握道德的本质、功能与作用;
理解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基本内容,树立批判继承、创造转化的态度;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必要性,理解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以及集体主义是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并对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之间的关系有深刻理解;
能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为指导,自觉将道德从知识的层面落实到实践和品德修养的层面。
6.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课堂4学时,实践2学时)
教学内容:
(1) 法律的概念和一般涵义,历史发展。
(2) 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作用和运行。
(3) 我国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我国的国家制度,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特征及构成。
教学要求
掌握法律的概念和一般涵义;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作用和法律的运行的程序;掌握我国宪法的基本特征和原则,了解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了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和构成。
7. 树立法治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课堂2学时)
教学内容:
(1)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意义、基本内容
(2) 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和特征
(3) 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法律的地位
教学要求:
认识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掌握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和特征,正确理解和培养法治思维方式;认识保障法律至上地位、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
8. 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课堂4学时,实践4学时)
教学内容:
(1)公共生活的特点,有序公共生活的重要性: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基本精神、原则、内容。
(2)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职业生活中的法律规范。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3)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婚姻家庭中的法律规范。
(4)个人品德及其作用
教学要求:
理解公共生活的特点,正确认识良好的公共秩序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正确理解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掌握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做遵纪守法、维护公共秩序的好公民。
了解与职业活动相关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做好艰苦创业、实践成才的准备。
了解恋爱婚姻有关的道德与法律规范,正确对待恋爱婚姻问题,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三、实践教学指南
指导思想: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应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着眼于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着眼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提高;着眼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通过大学生的实践体验,进一步提高对相关理论的认识,创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素质目标: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理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原则,具体良好的公德素质,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并在掌握基本法律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法律素质;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口才表达能力、观察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社会调查的能力、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能力。
实施方案:
第二章方案
1.实践的目的: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保持正确的爱国行动,具有爱国精神,树立为祖国而学习的奋斗目标。
2.针对性: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大学生爱国的情感也在不断的变化,怎样体现爱国情感,表现爱国精神是大学生需要面对的问题。
3.实践教学学时:3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案,或几种方案的组合。
4.考核成绩:30分。
方案一:爱国主义教育影展
1.形式: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与第一章联合开展)
2.目的:通过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系列影片,使大学生感受中国一
百五十多年的变化,从而感受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加深对爱国与爱社会主义一致性的认识。通过影片思考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3.学时:3学时(可以结合第一章联合开展)。
4.步骤:
(1)确定影片:选择4-5部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2)集中一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展”活动;
(3)每人观看一部影片后,每个学生写一篇《观后感》;
(4)由老师和同学共同选择几个典型的案例作为讨论的基础材料;
(5)在讲授第二章时,结合内容和问题,由几位同学重点发言,谈一谈对影片和事件的评价。
(6)教师应注意对学生问题的引导。
5.思考题: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6.落脚点:思考当代大学生应如何爱国,怎样才叫爱国,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应体
现在四个方面(见教材)。
方案二: 弘扬民族精神
1.形式:演讲或展览
2.目的:通过展现新时期的民族精神,感受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
在今天的传承,激励大学生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为祖国而学的学习目的。
3.学时:1学时
4.步骤:
(1)由教师提供民族精神的类型;
(2)由同学自由组合成小组;
(3)每组收集某种民族精神的资料,准备成PPT或图片;
(4)由学生布置演讲会场,可同时办展览;
(5)自愿报名担任主持人,每个小组派代表或全体成员展现准备的成果。
(6)由学生短评和谈感想。
5.落脚点:爱国主义的要求是爱祖国的大好河山,通过歌颂家乡和祖国成就从而达到热爱祖国的目的。
方案三:论坛
1.形式:讨论或辩论
2.目的:通过对一些问题的讨论和辩论,使大学生更加明确爱国是需要把爱国的思想、爱国的情感和爱国的行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3.学时: 1学时
4.步骤: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想要讨论的问题、题目;
(2)汇总学生的问题,分类;
(3)由全体学生确定要讨论或辩论的题目;
(4)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在组内讨论并记录;
(5)在课堂上每组派一位代表发表本组意见;
(6)其他学生与其交流、讨论;
(7)如果采取辩论的形式,确定题目后,由两个班各派四名代表按辩论的形式准备。
辩论赛参考题目:抵制日货是爱国的行为
抵制盗版是爱国的行为
5. 落脚点:爱国情感只有转化为爱国的行为,爱国主义精神才能得以实现,但只有理智的爱国情感才能有合情、合理、合法的爱国行为。
第四、七章方案
1.主题:“我为构建和谐校园(绿色校园)作贡献”道德实践活动
2.形式:宣传、社会调查、志愿活动、公益劳动、环保活动等。
3.目的:为构建和谐校园(绿色校园)作一些实事;培养良好习惯,懂得珍惜,学会相互尊重;践行荣辱观,在实践中提高思想认识,提升道德素质。
4.学时: 7学时
5.步骤:
制定方案阶段:2学时
(1)自由组成小组,以每组6人为宜。
(2)小组成员协商制定方案,方案中需注明小组成员的分工情况,并交给任课教师一份(打印)。
(3)任课教师需对方案提出修改意见。
实施方案阶段:2学时
(4)按照方案开展活动。
总结阶段:2学时
(5)活动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包括活动的时间、地点、人员、内容、过程记录,总结及体会(每个成员分别写)。
交流阶段:2学时
(6)在课堂上进行小组交流,由学生组成的评委评分。
6.评分标准:满分50分
(1)方案可行,有创意。(8分)
(2)小组成员分工明确,且积极认真参与活动,符合学时要求,每缺席一人扣1分。(30分)
(3)有图表或图像资料。(6分)
(4)总结报告规范(电子版)。(6分)
7.保障条件:方案设计的合理、可行;教师给与的必要指导;教学经费的保障。
第六、七章方案 “法律与道德谁更重要”之争
1.实践的目的: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育大学生的法治精神,增强大学生加强法律修养的自觉性。
2.针对性:当前,社会上和大学生群体中缺少法治精神,存在“唯法律论”和“道德无用论”的想法,大学生的法律修养有待提高。
3.学时:1学时
方案一:辩论
1. 形式:辩论
2. 目的:区分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作用范围,学会客观地看待两者的关系。
3. 步骤:
(1)以班或宿舍为单位进行分组;
(2)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选出辩手,并指定指导教师,确定评委;
(3)进行赛前准备和培训;
(4)选择时间进行辩论比赛;
(5)赛后进行总结。
7. 落脚点:通过辩论,使大学生能辨别法律作用与道德作用的异同,清楚认识法律与
道德都是维护社会不可或缺的社会规范。
8.考核方式:由不参加辩论班级的学生组成评委,进行打分,作为辩手的平时成绩,
满分为20分。
方案二:案例分析
1.形式:观看相关的案例
2.目的: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大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步骤:
(1) 由教师选取与各个基本法律相关的真实的法律案例(如:今日说法、庭审纪实等栏目的案例);
(2) 组织学生观看案例;
(3) 结合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分析案例;
(4) 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4. 落脚点:对相关法律制度有初步的了解,初步树立起法律意识,为顺利完成大学生活打下法律基础。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
本课程是一门高校政治理论课,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一起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本课程重视大学生道德与法律素质的培养。
五、本课程的考核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笔试形式,开卷。考试题型为:选择、判断、辨析、论述、材料分析、案例分析。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
六、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
建议教材:
1. 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建议教学参考书:
1. 许汝罗、王永亮主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生辅导读本(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 陈勇主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疑难问题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七、课程简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内容包括: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遵守行为规范,锤炼高尚品德。通过本课程中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增强学法守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执笔人:陈丽鸿
审核人:金鸣娟
教学院长:田浩
院学术委员会:
院长:
201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大纲.doc